共同採訪 / 撰文|郭宜婷 陳妙榆 陳威儒 施柏暉
責任編輯|蔣佩儒
❙ 前情提要
桃園新屋區的九斗里是農業發達的地方,主要種植作物為稻米。近年來因為休耕,使得當地的產業受到衝擊,也造成地景上的變化,沒有耕作的田地沿著水圳長出了許多咸豐草。看著正在休耕的田地,里長左思右想要如何來創造新的產業呢?又或是在難以撼動的產業結構現況下,仍可利用這些無法種稻的土地呢?依循著這樣的思考路徑,里長便決定成立九斗社區的養蜂班,邀請社區居民一起學習養蜂,來上課就送一箱蜜蜂的創意點子,現在回想起來,仍讓許多居民津津樂道。
❙ 篳路藍縷 以啟蜂林
故事的起點要從現任里長彭勝康說起, 在這個典型的客家農庄裡,彭里長一直是推動社區前進的靈魂人物,談論起休耕議題,他侃侃而談地帶領我們回溯2005年「水旱田利用政策」、乃至於2013 至2018 年間,桃園縣新屋鄉九斗社區發展協會積極推動「農村再生計畫」的過程。而前理事長江驊晏亦在這項計畫內,積極推動社區養蜂班,養蜂熱潮一時蔚為風氣,希望能帶來社區經濟的新可能。
一些不再養蜂的農民們, 聊起這段往事仍意猶未盡, 但也略帶感傷談著:「養蜂班有老師來上課,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中囊病的爆發使得大家的蜂都一一衰弱滅群了。」確實, 世事難料, 不論是氣候、蜜源條件、病蟲害, 亦或養蜂所需的技術,都是需要克服的面向。
新的社區產業需要的不只是契機、時間的醞釀,更有賴不同的條件支撐。然而, 看似無疾而終的社區養蜂班, 仍然帶給了居民特別的回憶, 並且留下了痕跡,里長的園圃中目前仍有5、6 箱的蜜蜂,也成為一個能讓民眾體驗蜜蜂生態的環教場所。彭里長的蜜蜂能健康地飛進飛出,採蜜繁衍,都是因為有專業蜂農適時地提供協助,而我們拜訪九斗社區時,非常幸運能體驗到搖蜜的過程,以及聽到在地的蜂農和我們講解關於蜜蜂的大小事。
中囊病
❙ 一輩子的蜂農 徐雲貞
徐雲貞, 苗栗苑裡人, 從小便是在養蜂的環境下長大, 自外公輩便開始從事養蜂職業, 透過經驗傳承, 逐漸擴大養蜂規模, 耳濡目然之下, 也了解了許多相關知識。二十幾年前嫁來九斗, 初來乍到仍不忘自己的技藝, 帶來了約五十箱的蜂箱過來飼養,休耕田中滿片的花海, 就是蜜蜂最好的糧食, 自己最大的收穫。
每當抬起一箱箱沉重的蜂箱,嘴角就讓人不自覺地揚起, 越是沉重就越是讓人欣喜。種稻的農人們靠天的臉色吃飯,逐花蜜而移動的蜂農們也不例外,徐大姐現今飼養的規模大約一百二十箱,也依據季節和每年的狀況有些浮動。
一般而言,職業蜂農多半飼養的蜜蜂品種為義大利蜂(義蜂),為什麼不養殖台灣土蜂呢?徐大姐說因為義大利蜂產蜜比較有效率,同樣的空間,能填滿較多的蜜,此外,比較好管理也是選擇義蜂的重要原因,和野蜂不同,義蜂不會逃蜂,
不會因蜂農經常開啟蜂箱就受驚嚇而飛走了造成損失。
蜂蟹螨?
是螃蟹還是塵螨?
❙ 怎麼「蜂」?
要將養蜂視作一項專業的行業,便得妥善的管理,而徐大姐有幾個固定蜂場要巡,平時主要的工作是在查看蜂王還有無在蜂箱裡,以及幼蟲的成長狀況。在九斗社區,因為休耕時田裡會長出大花咸豐草或是配合政策而種植的蜜源作物,都成為蜜蜂採蜜的主要來源。而在沒有蜜可以採的時節裡,為了維繫蜜蜂的生命,往往需要餵牠們糖水,維繫蜜蜂基本的生命。蜜蜂的主要攝食為特砂,除了將之調製成高濃度糖水外,還能與花粉、黃豆粉或煮熟的南瓜及地瓜泥混在一起
製成蜂糧餵給蜜蜂吃。
三到五月期間是臺灣龍眼、荔枝的流蜜期,因此在這段期間內,蜂農便須將蜜蜂載至台南及高雄去集中採蜜。對於蜂農來說,這是一項極大的工程,一年之中收蜜的關鍵期。這也就是所謂的龍眼蜜或荔枝蜜,至於百花蜜,就是蜜蜂從各種不同的花種所採集到的蜜而稱之。
養蜂班為九斗社區增添幾分色彩,從一開始的休耕政策便為養蜂班提供了適合的環境在此發展,又因里長申請了計畫中的文化發展,讓社區開始養蜂。可惜的是在2017 年時發生的「中囊病」讓正要起飛的養蜂事業胎死腹中。也因技術不足的問題,大多數的村民都停止養蜂了。除了專業的養蜂人徐大姐,她以從小到大養蜂世家的經驗,持續照顧自己從家鄉帶來的蜜蜂,加以繁衍。如今她成了社區裡業餘養蜂的顧問,在社區發展出一些休閒觀光的行程與手作課程。
先來的才敢大聲!!蜂王如何「封王」?
養蜂有三寶
由質地柔軟的鬃毛製成的刷子,用以刷下巢脾上的蜜蜂。
由金屬圓筒和鼓風箱連接而成。檢查蜂群時的用具,產生的煙霧能驅趕蜜蜂,使之穩定,避免蜂螫。
檢查蜂群的重要工具,撬開黏固之巢脾,剷除贅皮及蠟屑,刮去雄蜂房封蓋。
獲取蜂蜜四步驟,大家一起搖蜜去!
選擇一個沒有下雨的日子,穿上面罩,點燃燻煙器。打開蜂箱,迅速抖蜂。
將巢脾放到提籃中,蓋上濕布,預防蜜蜂飛到脾上。
移動到搖蜜機前面,用蜂刷掃掉殘存在巢脾上的蜜蜂,以割蜜刀將蜂蓋蜜割開。
依照方向將巢脾依序放入搖蜜機中, 轉動,等待蜜被離心力轉出到鐵桶內,用濾網過濾蜂蜜,裝瓶完成。
本文編輯〉Dori
一隻怕水的多莉魚,喜歡文字和語言。大學時一腳踏入了地方,從此似乎深陷無法自拔,儘管自覺不擅與生人交往,採訪時依然會鼓起十萬勇氣與之攀談,覺得杞人憂天的細胞可以藉由書寫得到一些治療。
聯絡我〉indoriszon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