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系在幹嘛,可以吃嗎?(上)—釐清常見的幾個迷思

英文系在幹嘛

【前言】

這是一篇從大學時期就想寫,但遲遲未完成的文章,大概有9.9成是我那已到末期的拖延症所致,然而內心深處依然想要把這個主題紀錄下來,如果剛好能夠提供給某個迷途羔羊一點幫助,我應該會非常慶幸自己打敗了拖延細胞。

想寫下這個題目有很大的因素來自於現代社會對於文組的無所適從與某種程度的輕視,因此想分別就幾個層面討論【英美語文學系】究竟學的什麼以及要用在哪裡,然而我的經驗並無法概括所有人,尤其大學是一個選課相對自由的地方(英文系更是),因此很有可能我提供的資訊與另一個讀同樣科系的人所知道的不大相同,可如果單就結構來說還是會有所重疊,尤其必修的部分基本沒什麼異議,本文僅提供參考,若有機會進到英文系歡迎親身體會(?

上篇的部份我會談科系本身的基本資訊,下篇則會寫讀英文系可能產生的疑問還有出路。

選擇英文系的理由?

大一自我介紹時從同學口中會得到的答案可能有7成都是:「數學不好」,相對的大考語文成績可能稍微高一些,所以會讀英文系原於分發制度層面的人多些,而真正知道英文系在幹嘛的人反而稀少。

以我為例,就剛好是數理奇差無比而人文科很好的極端人士,也因此在選志願時下意識地捨棄掉某些科系,又剛好自己蠻喜歡英文,不過我當時的第一志願其實是傳播相關科系,然而人生總是事與願違,或說有緣千里來相會,最後在排序當中進入了英文系就讀。

英文不好可以讀英文系嗎?

先說結論,英文不用頂呱呱也能讀英文系,但你最好不要討厭英文。

四年期間所接觸的讀物有9.9成是英文,其中除了文學作品(小說、詩、短文),還有報導、學術資料、網路文章、電影等,這些東西即使你想逃也避不了,因此必須做好心理準備讓自己沉浸於英文閱讀之中,聰明的你這時可能會說,那找中譯本可行嗎?
答案是不可行,因為期中期末報告基本都是以英文書寫,你讀的若是中文,無法知道段落位置更無法從英文語境去拆解作品。

至於英文程度,無須太過擔心,英文很強不代表就能讀懂文本,閱讀有時候需要的是觀察力,加上系上大多課程會以分組方式討論、報告,因此最終其實不會是程度高低的問題,而是同學能不能一起carry。

具體來說,念什麼?

這個段落會專注寫本科系的必修課程,也就是當你踏入了英文系這一領域便必須面對的內容,但礙於篇幅無法詳述所有課程,若真的好奇建議直接到各校系的官網找到課程規畫表,稍微花點時間看一下自己未來四年要上哪些課,如今要找到這些資料不必花太多力氣,差別只在於官網界面使用方便與否,以下提供兩間學校的英文系課程規劃做為參考: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課程規劃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課程規劃

大致瀏覽過上述課程規劃後,或許你對英文系便有了初步認識,我想大多課程能從字面上看出端倪,像是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西洋文學概論、西洋文化史、莎士比亞、英國詩、19世紀英國小說等,比如西洋文化史會讀史詩奧德賽;比如英美文學的經典作品傲慢與偏見、大亨小傳等(你腦袋裡晃過去的經典),上述所提的都會是英文系必修的一部分,即使讀過中文版或看過電影,在英文系的解讀往往會超乎自身的認知,或者應該說當作品攤在眼前,因為她牽動著巨大的時代齒輪,咬合新舊人對她的評論而得以運轉傳動,課堂上的討論可以把難以想像的某些細緻機關打開,能到達哪個地方就各憑本事了。

雖然每每對經典作品的詮釋感到驚喜與顛覆,但四年間的反覆驗證讓我知道自己不擅長這些經典的解讀與延伸,所以後來的自己便隨之把重心轉移到選修的課程之上。

除了必修的基礎,還有其他課程嗎?

在課程規劃中,除了基本功的文學作品外,英文系擁有許多類型的選修課程,這部分是我既享受又幾經折磨的過程,如果你是一個對人文社會思想感興趣的人,那你應該很容易在這些選修中找到樂趣。(至少我是如此啦!)偶爾會跟其他人開玩笑說自己念的是人社系,究其原因其實不難理解,許多作品都著名於其批判或諷刺當代,或說文學作為一種手段是了解小歷史的重要素材,前述提及的經典作品年代距今都稍遠一些,個人比較有所感的反而是近代的亞美文學及二戰前後的相關作品,因此選課時便更著重在這一類課程。

至於很多人一直存在迷思的「應用英文」這方面,雖然英文系的確有提供寫作技巧、口說表達、翻譯寫作這類課程,我並不會將她直觀地列入技能增長,至少對我而言這些內容都更傾向於「思考」上的提升,簡單來說會更像是將INPUT轉化為OUTPUT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十分抽象而且漫長,時常會有鬼打牆的情況,無法站穩自己的論點,於是又得重頭來過,最後便不會特別感覺到自己有技能方面的提升,反而常常陷入自我懷疑。這時你也不需要過度緊張,教授會溫柔地告訴你:
「讀不懂是正常的,無法理解也是。」也對,如果都能融會貫通教授就沒飯吃了。

所有課堂都是全英文授課?

可能有許多人會對這點特別好奇,但實際上並非所有系上課程都以英語授課,然而英語授課依然在學期中佔了頗大的比例,可最終依然取決於個人選了哪些教授的課程。

我個人對於外語授課的感受是又愛又痛苦,探究原因可能出自於讀的內容已非平時生活範疇,舉凡文學或文化研究等課程,碰觸的主題或議題時常會有不知道的詞更甚是不理解的概念,讀進腦海的第一反應其實會先轉成中文拆解,然後才試著再拼湊翻成英文,這點在英文授課的課堂便成了我的致命傷,表達上時常無法將自己的想法論述清楚,比如讀的是「新自由主義」這樣巨大的概念,光是讀懂文本都有些吃力,課堂上可能還需得將自己讀的內容轉譯成報告,至少對當時的我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英文系特色:小班制教學

小班有多小?少於10人都有可能。英文系通常比起其他院系人就來的少,一個班的人數落在五、六十位,而學期間某些課程(如寫作課)會再拆分為三位教授授課,因此最後該堂課的人數便可能只有10來位,我很喜歡這樣的安排,尤其如果選到喜歡的教授,課堂上的互動都會比較密切,相對課前的準備最好足夠充分,不然就會面臨發言時無話可說的窘境。

期中與期末考的形式

這對從體制內成長的高中生來說大概一開始都會難以適應,若採筆試的考試,題目大多為申論題,你會拿到一張作文紙與2~3道題目,就著你的理解自由發揮。
另一種方式是上台簡報,相對來說有題目可以先行準備,發揮上也比較不那麼講求臨場反應,但兩者共同點都是要先做好功課,否則大學教授雪亮的眼睛其實一眼就能看穿,此外,英文系是個不能容忍抄襲(Plagiarism)的地方,但你可以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Paraphrase)都好過把別人的心血複製貼上。

想讀英文系可以做的準備

英文系不是一個輕鬆的地方(當然若只想得過且過, 依然混得過),每週的閱讀量佔據了課堂以外的所有時間(可能還唸不完),讀完指定讀物便不容易了,還要能就著內容做報告、寫文章,再加上大學的打工或社團生活,要取得平衡著實需要足夠的意志力,另外還可能在大三四開始產生就職前的焦慮,這就留待下篇娓娓道來了。

想必讀到這裡,或許是對個科系抱有相當興趣,那如果以英文系為目標前進,有沒有可以事先準備的部分呢?

  • 開始接觸課外英文讀物:範圍可以是新聞、小說、文學作品,這邊的讀需要就著字裡行間的細節慢慢讀、深入讀,而非讀完而已。
  • 培養媒體識讀能力:如果不知道什麼是媒體識讀,首先可以先就這篇文章提及的部分反思,講起來其實每天接觸的資訊都得多方驗證。
  • 學會問問題:這需要相當程度的練習,可以試著從讀過的作品裡舉出幾個問題,譬如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為什麼?
  • 加強口說表達:因為這部分我並不擅長,就不特別給建議。資訊世代有許多資源可以利用,首要目標是要讓自己不怕說。

延伸閱讀:

國內相關應用英語學系系所

考大學:英文和應用英文,哪裡不一樣?

本文作者〉Dori

一隻怕水的多莉魚,喜歡文字和語言。大學時一腳踏入了地方,從此似乎深陷無法自拔,儘管自覺不擅與生人交往,採訪時依然會鼓起十萬勇氣與之攀談,覺得杞人憂天的細胞可以藉由書寫得到一些治療。

聯絡我〉indoriszon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