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新報02|攤販群像|綠葉裡嶄露「頭」角

耕新報02紙本刊物發行於2019年,2022將內容編輯後發佈於網路,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攝影/Dori

謝月英,67歲,新屋大坡人,今年是她擺攤的第八年了。當天拜訪時阿婆正在製作假日限定販售的各類饅頭及紅龜粿,一人承攬起所有程序,從叫貨、備料、製作、包裝到販售都由她執掌,偶爾丈夫及兒子會幫忙一些前置工作,問起這些製作饅頭與傳統點心的工序及手藝從何而來,阿婆笑說她是自我摸索與向娘家的姐妹請益過程中漸進的累積經驗。

耕新報02
攝影/Dori

工作坊的所在

週五、六下午是阿婆製作饅頭和其他商品的時間,而周末則是做生意的日子,兩日的時間都得起個大早先到巷子裡「卡位」,周末除了人潮眾多,小巷內的攤販也比平日來的多。進到阿婆家中先往三樓走,這裡是她平時製作饅頭的作業場域,在前廳裡的長方形紅桌上,一片亮紅在燈光昏暗的前廳裡特別顯眼,桌上置放計重的秤子與麵團,即使一邊回答著我們的問題,她的雙手依然沒有停下,坐在桌旁的圓木椅上熟練的將麵團揉捏定型再將其整齊排放在籃子裡,等待上一批蒸好出籠後放在一旁冷卻,接著將剛塑型的麵團擺進蒸籠裡放進鍋爐內悶蒸。
 
紅磚頭搭起的後陽台是爐火蒸煮的地方,一個近半個成人高的爐子佇立磚牆前,銀灰色的內鍋裡是滾燙的熱水與蒸氣不斷冒出,最先聞之而來的是滿室熟麵團的香氣,視覺上同樣是一大享受,饅頭與紅龜粿在入鍋前後有著顯著差異,除外型會因蒸煮而改變,待蒸氣散去後便能看見色澤鮮豔亮麗的成品,紅龜粿由紅趜跟米團混合為亮珊瑚色,一大籠的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指大開。

攝影/Dori

工作坊的所在


「有灑白芝麻的是鹹綠豆,有放花生的是紅豆花生口味,沒有做記號的是最傳統的紅豆口味……」阿婆一邊在大蒸鍋旁調整瓦斯大小,一邊用稍稍晃動的手指著那堆剛做好的紅龜粿。除了主要商品饅頭之外,阿婆說她也會依著年節製作其他祭拜糕點販售,屆時便會收到來自各方的訂單,製作的數量是平時的好幾倍,冰箱上貼滿採買的清單與客人的訂單。
 
製作過程中,阿婆忙進忙出地在前廳與後陽台加蓋處,兩個窄密的空間裡來回走動著。自宅當工廠,連穿堂走道都成了堆滿了各種工具及器皿的小倉庫,因此走動時皆需留意腳步。阿婆微微駝著身子,所有動作乾脆又靈巧,藏青色的帽緣及衣襬沾染著勞動的痕跡,瘦小的身影在屋內昏黃的光線下散發著堅韌的氣息,相較於醃菜或料理,她更享受做這些,阿婆說她年紀大了,從前是在工廠工作,如今在家沒事就多少出去賺點錢補貼家用。

「吶,這顆醜醜的南瓜饅頭請你吃。」從阿婆皺皺的手接過一顆光滑飽滿的鵝卵黃饅頭,雖然上頭有一小道饅頭皮沾黏的摺痕,卻也不影響風味,畢竟醜饅頭和美饅頭都是同一個麵糰捏出來的。像這種賣像不好的成品阿婆會自己留下來吃,或是在微市場裡與其他攤販交流,與阿婆的相處中總能感受她保有客家勤儉的特質,同時潛藏著熱情與好客。

攝影/Dori

不露鋒芒,嶄露頭角

假日進到小巷裡能夠很快的辨認出謝月英的攤位,遠遠的會看見推車上的白色保麗龍箱,在一旁攤販的綠色菜葉中顯得特別突出,箱子裡分別放著裝袋的饅頭與當天早上蒸好的散裝商品,平時購買的顧客大多為常客,阿婆說道:「跟別人比可能沒有用到太高級的原料,但我的東西都料多實在。」許多客人也因為偏好這樣的紮實口感而成為忠實顧客。
 
菜攤們擺出鮮嫩翠綠的葉菜植物堆成一叢叢的矮灌木林,讓原本樸實的饅頭在這條巷子裡得以嶄露頭角,而饅頭在這巷子裡像是綠意裡的花朵一般,獨特卻沒有違和地融合在巷弄街景中,等待著顧客青睞,成為早餐桌上熟悉又暖呼呼的存在。

剛出爐的南瓜饅頭大軍。攝影/Dori
以新屋為據點的在地刊物,期望透過在地書寫對地方有所擾動,持續關注在地議題,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新屋跟臺灣這片土地,思索人與土地之間的距離,透過不同模式與地方互動,期望這份關懷不止於文字更是深耕於心。

本文作者〉Dori

一隻怕水的多莉魚,喜歡文字和語言。大學時一腳踏入了地方,從此似乎深陷無法自拔,儘管自覺不擅與生人交往,採訪時依然會鼓起十萬勇氣與之攀談,覺得杞人憂天的細胞可以藉由書寫得到一些治療。

聯絡我〉indoriszone@gmail.com